人们为什么会吸毒,染上了毒瘾能不能戒掉?

今年吸毒的新闻不在少数了,我想心理学对这个应该有很多研究。我想问的可能是一系列的问题:

  1. 到底哪些人会吸毒?
  2.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吸毒?
  3. 怎样才会不吸毒?
  4. 吸毒之后能不能戒掉?
leelee 9年9月ago
社区助手 9年9月ago

查阅关于“成瘾行为”的一些研究资料,总的来说结果较为积极:一、“毒品具有让人成瘾的魔力”的说法并无事实根据;二、戒断反应并不像媒体所说的痛苦,可以受意志控制。这可能不符合我们原有的认识,一起来看看著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为了研究药物成瘾而进行的“老鼠乐园”(Rat Park)一项著名研究。

以下内容大部分摘自《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》

药物的魔力和“快乐中枢”

1960—1970年,科学家开始研究成瘾行为。他们试图依据动物实验结果来界定渴望、忍耐、戒断症状等反应。单是可卡因,就有五百多项实验仍在进行。有些实验将猴子绑在椅子上,有些则以老鼠为实验对象。

1954年,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奥尔兹与米尔纳率先发现,在实验白鼠脑部装上电极,通过按压控制杆释放轻微电击刺激“快乐中枢”,获得快感。奥尔兹与米尔纳发现这些老鼠会自动按压控制杆,一小时内甚至会按压六千多次。

一类实验,设置一个带电区域让老鼠通行,行经此区时老鼠厚实的脚掌会受到严重电击,但若能闯过这个带电区域,就可得到含有鸦片的药丸。因此老鼠“勇敢”穿越带电区域时,不断出现畏惧反应、尖叫,一到终点,便瘫倒在地,从导管中吸取药丸。

几乎所有实验都着眼于特定物质无法抗拒的假设,实验结果也都印证了动物会自发性地摄取神经毒素,剂量之多甚至可以致命。

质疑和新的假设

然而1981年,亚历山大、柯姆斯、哈达韦三人决定挑战这些传统动物实验所秉持的主要假设。他们认为,将猴子绑在椅子上倒立好几天,给它控制器,一按钮就有药物可以舒缓痛苦,这种实验方式无法证明药物使人上瘾,只能反映个体受外力束缚的影响,包括社会、生理、心理各方面的限制。他们打算让动物置身舒适环境,再测试其是否依然对药物上旗。若确实如此,那么药物就必须视同妖魔加以管制,然而动物若未成瘾,这些研究者就认为,问题主因也许不在生理,而是出于文化。

建造五星的老鼠乐园

他们合力建造约五六平方大的住所,安置实验的白老鼠,取代一般常见的窄小笼子。这处老鼠房舍中,温度适中,摆放许多美味的松木刨花,有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圆球、滚轮、锡罐。亚历山大等人打算将公鼠母鼠都移居其中,所以里头有足够的空间满足不同用途,包括:交配、分娩、游玩嬉戏、哺育幼儿。三人接着为这间老鼠的五星级豪华饭店粉刷墙壁。底色是鲜绿与鲜黄,还画上落叶树木,道路婉蜒在群山之间,点缀着细小树木、溪流流过平滑的石头。他们并不在乎是否与实际情境相符,所以茂密丛林变成常绿树林,皑皑白雪消融,变成大片沙地。

实验情境

他们为老鼠设计若干实验情境。其中一项名为“诱惑”,基本假设是老鼠嗜吃甜食,很少见它们能拒绝甜点诱惑。这项实验中,研究者把16只老鼠放进豪华的老鼠乐园,另外6只老鼠则留在拥挤且与外界隔绝的笼子里。因为纯吗啡带有苦味,老鼠不喜欢,所以他们把吗啡掺在糖水里,给两组老鼠喝。起初只加一点点糖,实验越久,糖越加越多,到最后简直就像甜腻腻的甜酒。老鼠一边喝水,一边吸收难以抗拒的类鸦片药物。他们也提供两组老鼠普通的自来水,水质浑浊略带霉味,就放在装了吗啡水的瓶边。

老鼠并不喜欢吸毒

以下是他们的发现。实验刚开始时,吗啡水的甜度不高,但置身拥挤笼里的老鼠,就会去喝吗啡水。这些老鼠用力啜饮,我想,没过多久,它们就会头晕目眩,倒卧地上,眼神呆滞,细小的四肢缓慢晃动。住在老鼠乐园里的老鼠,不管实验者加再多的糖,都会排斥喝下具有麻醉效果的液体。不过有些老鼠偶尔会去喝,母鼠多于公鼠,尽管如此,它们还是比较偏好自来水。两组老鼠都曾喝下吗啡水,但相较之下,拥挤笼子中的老鼠喝水的频率是乐园中老鼠的16倍,显然具有统计上的重大意义。更有意思的是,研究者在老鼠乐园的吗啡水中加人Naloxene后,这些老鼠一改对吗啡水的厌恶,开始去喝这种水。Naloxene这种物质可以减轻类鸦片药物的作用,但也会稀释液体的甜味。这项令人震惊的发现反映出最重要的一项事实:置身“友善”环境中的老鼠会避免接触任何影响其群体行为的物质,如海洛因。老鼠喜欢带有甜味的水,前提是喝下肚后,不会让自己神情呆滞茫然。至少对啮齿类动物来说,若身处舒适情境中,便不需要鸦片之类的物质。而我们一向将鸦片视为无法抗拒的诱惑,实在是错得离谱。不知是否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?

成瘾是一种极端的适应行为

我们认为这项结果不但对群体行为相当重要,同时也深具统计上的价值。假如老鼠在正常环境中会持续抗拒麻醉药物,那么所谓“天生成瘾倾向”(natural affinity),其实是以受隔离动物为实验对象,却将结果过度推论于全体。

近来学界提出“适应”(coping)的观点,用来解释人类对药物成瘾的现象,上述发现刚好可以与之呼应。我们应当记住,老鼠天生喜好群居,精力旺盛,好奇心强。孤立隔绝的环境不仅会造成人类异常的心理压力,其他动物也同样会难以忍受,因而会诱发极端的适应行为,如:使用强效止痛剂、镇定剂。上述实验中老鼠对吗啡的依赖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
老鼠更喜欢活在现世

群体生活的老鼠抗拒吗啡,可能是因为吗啡的镇定作用太强,会干扰老鼠(个人〉能力,使其无法自在吃喝玩乐、求偶,或从事其他可充实生活的行为。

已经形成的瘾又是怎么办呢?

三人试图要让老鼠乐园里的老鼠对某种物质成瘾,结果都失败。持反对意见者便可一派轻松,说:“好吧!让老鼠享受五星级豪华饭店的高级设备,随时都能满足性需求,它当然不会上瘾。可是现实世界里,人类更为脆弱,可能会在人生低潮时开始服用药物,一旦成瘾,就停不下来。戒除过程相当痛苦,瘾头一再复发,几乎没有例外。”为了检验此假设,研究团队再度找来两组老鼠,一组留在笼里,一组移往老鼠乐园。除了吗啡水,不给其他饮用水。57天后,所有老鼠都染上海洛因毒瘾。亚历山大写下:“时间够久,足以产生耐药性与毒瘾。” 相信财神的粉丝和我一样关心:到底宁财神最近七八个月以来到底遭受了什么异常的压力?

当环境改善,就会改善

接着再给予两组老鼠自来水与吗啡水,结果不出其所料。留在笼里的老鼠继续啜饮吗啡水,老鼠乐园里的那组,即使已经吗啡成瘾,也不去饮用含吗啡的水,即使出现戒断症状,也会减少服用的剂量。这项发现意味着,已经形成的瘾并非不可改变。药物研究者皮尔指出,几乎所有人都同意尼古丁比海洛因更容易让人上瘾,但90%抽烟者可以自行戒掉,不需“治疗计划”、“保证人”、“专业协助”。

戒断症状就像一般感冒

亚历山大主张,我们都认为戒断症状代表上瘾的固有力量,但实际上却未必如此。“老鼠乐园里的老鼠表现出近似轻微的戒断症状,它们会抽搐,确实有些症状,但都不是我们时有所闻的那种莫名的发作、出汗。”也许老鼠不会,但人类确实会出现症状,我们都曾亲眼目睹。亚历山大说:“绝大多数人戒除海洛因时,都曾出现某些戒断症状,就像一般感冒,没什么。”他的论点源于老鼠乐园的研究发现:戒断症状确实存在,但并非媒体所描述的那样,只是明显的流感症状以及生理上的不适。若从老鼠的反应观之,更重要的是,戒断症状并不会促使药物成瘾者继续服用药物。

亚历山大说:“我认为戒断症状就像毒品,长久以来都被过度渲染。其实这都只是我们对药物的道听涂说、以讹传讹的误解。其实若让有毒瘾者现身说法,那只不过是种不舒适的感受,甚至达不到痛苦的程度。老鼠确实未出现痛苦反应,然而越战退役军人也没有,还有许许多多人药物成瘾后,经历戒断症状后,随即停止好转。”

积极的结论

亚历山大的研究意味着,成瘾反应事实上可以受自由意志所控制。老鼠、人类拿起众所周知的导管后再放回去,没有任何问题。若是无法放手,并不是因为某些物质天生难以抗拒,而是因为动物发现在特定环境中,没有比慢性自我毁灭更好的抉择。亚历山大所谓的成瘾,是一种因应生活方式采取的策略。而所有人为建构的策略,都可以透过教育、转移注意力、机会加以改变。会不会上瘾,可以抉择。

结语: 人生如此艰难,不慎吸食鸦片; 重建生活乐园,毒瘾可以戒断。

    以上为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