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喜欢抱怨的人不招人喜欢?

我有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,我们两关系一直很好。不过有时候,我却想离她远远的,因为跟她在一起让我觉得总是很烦躁。

经过多次反思,我觉得问题可能有两个:

     1. 她经常抱怨,对工作,对家庭,细枝末节的事情都充满了不满。这样人本来就会让朋友都远离;

     2. 我的性格不适合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,我是属于那种热心肠的人,当朋友提出抱怨或者诉说困扰的时候,我总会帮助她解决问题。次数多了,我就会烦躁。。。

我真心的希望,烦躁的感觉能早点消失,我真的很珍惜这个多年的朋友。

哪位老师可以分享一下您的看法,或者类似的情况都是怎么处理的??谢谢

向阳花 10年7月ago
破茧成蝶 10年7月ago

 你的分析不错,抱怨很多的人,慢慢的负能量,是会让人有想要逃避的感觉。下面是一位咨询老师的分析,你可以参考着梳理一下。在文章后面,我也会帮你梳理下解决办法。

分析:

抱怨是在讲述你不要的东西,而不是你要的东西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摘自威尔•鲍温的著作《不抱怨的世界》 

    

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,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。

    美国牧师威尔•鲍温,“不抱怨”运动的发起人在《不抱怨的世界》一书中如是说。

    他的这个说法,预言了习惯抱怨的人的命运——被周围的人放逐。

    不论是谁,假若总是多少年如一日地对周围的人抱怨,他们势必会陷入孤独中。一般的孤独尚可以忍受,因为抱怨者的人际关系普遍比较少,他们习惯了这一点,不觉得有什么,但他们最后会发现,最重要的人,如挚友、配偶和孩子也要远离他们,那时他们才会极其恐慌,他们惧怕“被放逐”。 

 最烦之处:抱怨者并不想改变

   抱怨为什么招人烦?

    前两天,我的一个20多岁的朋友F对我说,她很痛苦,因她发现,最亲密的人也不能包容她的脆弱。

    原来,F向男友“袒露”痛苦,而他一点都不理解,反而指责她,这让她非常痛苦,并想这样的爱情有什么意义,很想说分手,强忍住才没有说。

    我问她男友说了什么话让她印象深刻,她想了想说,男友说,他受不了她总是抱怨,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,而对积极的一面视而不见。

    因为对F很了解,知道她有一个总是在抱怨的妈妈,所以我对F说,男友对你的抱怨的看法,像不像你对妈妈的抱怨的看法。

    噢,是啊,那是一模一样的。F惊叹到,她饱受妈妈抱怨的折磨,但却没想到,自己这一点上也像足了妈妈,也总是在亲密关系中抱怨。

    再多说说你对妈妈的抱怨的理解和感受吧,我对她说。

    她说,第一感觉就是烦,然后就想逃跑。

    我再问,这种烦的感觉是怎样的呢,或者说,烦什么呢?

    她仔细体会了一会儿后说,她有一个下意识的想法,其实妈妈根本不想改变什么,她就是要抱怨,小时候,她一听到妈妈抱怨就想努力去改变,消除妈妈抱怨的根源,改变事情的格局。但是,每当事情可以奏效时,她发现妈妈自己会搞点事让格局又回到以前。

    F的妈妈向F抱怨的主要内容是,你的爸爸不顾家,你的爸爸是一个自私的人……

    一直以来,F也会这样看,但大学毕业后一天她突然明白,爸爸的不顾家和自私好像是妈妈惯出来的,譬如妈妈总抱怨爸爸不给钱,但是妈妈却从来不主动找爸爸要钱,而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她记得,爸爸如果给家里钱,妈妈也总是往少里要。

    想到这些时,F觉得很可怕,她实在难以理解,妈妈到底在追求什么,妈妈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,为了能玩抱怨的游戏,她什么都能忍受。并且,事情最后也真如妈妈所抱怨的发展,妈妈身边的人都变得有些“忘恩负义”,包括F自己也想逃离妈妈,变成一个妈妈口中的“狼心狗肺的孩子”。

    F说“实在难以理解”,她的准确意思是感到震惊,她其实是知道妈妈在要什么。她说,妈妈只是在要别人可怜她,为了要这种可怜,她得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,所以她需要被爸爸辜负,被别人欺负,甚至连妈妈请的钟点工都会对妈妈粗鲁无礼。

    这样就可以看出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的内心逻辑:

    首先,她希望被可怜。

    其次,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,她真的是弱小的被欺负的,而有一个人或多个人真的是“坏的”“忘恩负义的”。

   接着,她再找另一个人去抱怨,抱怨那个人或那多个人对她不好。

    听抱怨者抱怨时,我们也会有一个心理发展历程:

    首先,同情抱怨者。

    其次,希望帮助他们,要么出主意,要么身体力行为他们做些事情。

    最后,发现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变局面,甚至好像还乐在其中,于是感觉到烦,想逃离抱怨者。 

恐惧如何化为了仰慕

    可以说,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想建立一个三角关系模式:她是值得可怜的受害者,有一个伤害她的“坏人”,还有一个包容她的“好人”。

    这样一个模式的前两部分,是她童年生活的准确再现。她是家里最被忽视的孩子,她得到的主要是忽视,后来她痛苦勤劳、节俭和超级付出才得到父母的一些关注。所以说,那时她真的是一个可怜人,而她的父母真的是伤害她的“坏人”。

    自己是不敢抗争的,但是,抗争的心理始终存在,只不过是将其投射给了一个第三者。对于F的妈妈而言,她是将抗争的心理转嫁给了女儿,希望女儿为其争取,希望她去抗争。

    但问题是,F的妈妈内心的恐惧是如此之重,她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命运会有改变,所以,每当女儿可以改变她的命运格局时,她又会将一切打回原形。

    更重要的是,她从来没有去看问题的源头,而是缘木求鱼,是刻舟求剑。一方面,她继续将父母圣化,另一方面,她却将愤怒指向了丈夫。

    因为丈夫不是她问题的根源,所以无论在这个突破口上倾倒多少愤怒和痛苦,这愤怒和痛苦只能一时减轻,最后她还会回到原地,内心的负性情绪一点都不会减少。

    也是因为这样的道理,F会感觉到烦躁,因为无论你怎么倾听怎么努力,似乎一点效果都没有,妈妈的怨气从未真正减少,这样下去她真的会衰竭,所以她也会想逃离母亲。

    同样的道理,F的男朋友也想逃离她。 “大炮筒”可以逃避抱怨    

    在抱怨者的三角关系游戏中,自己是受害者,还有一个坏人,和一个可怜自己的人。那个可怜自己的人最终也会衰竭,因为他也会发现,自己其实无力改变什么。   

    一位来访者,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要崩溃。为什么会这样,他解释说,可能是家里一下子来了一大堆亲人,父母、岳父母和一个妹妹都来到了他家中,令他不堪重负。

    但继续聊下去,他才发现,核心是抱怨。父母、岳父母、妹妹和妻子,他们对某个人不满的话,常常会来找他诉说,这种诉说令他很痛苦,因为,这边是亲人,那边也是亲人,他怎么做?

    可以说,这个亲人抱怨时,自己是受害者,被抱怨者是坏蛋,并希望他站在自己一边,甚至要替自己伸张正义。那个亲人抱怨时也玩这样的游戏。最终,他会发现自己在夹缝中不知该去向何方。

    我们多习惯绵里藏针,其实就是抱怨,主动将自己置于受害者地位,而让别人替自己承担抗争的责任。如果是小家庭,那么模式容易固定下来,一个人就会倾向于站在某人一边,譬如F就稳定地站在妈妈一边。但对于我这位来访者,前一段时间家里一下子来那么多人,他的内心就会很乱,一会儿他要这样站,一会儿他又要那样站,这种内心的摇摆会让他更加难受。

(为什么男性讨厌抱怨。在男性的思维中,都是倾向于解决问题。如果你向他抱怨了,他会自然而然的去寻求解决方法,来解决这个问题。但是对于一些女性来说,她们并不是要解决问题,只是要抱怨倾诉一下去平复下情绪。上面这位男性,他试图解决这些矛盾,但是他的立场使得不能完美的解决这些矛盾,如果最后只是说说而已,慢慢的负能量,让他不知道如何是好,最后知识逃避和逃离。)

         

如何优雅?不要参与抱怨的游戏。

    抱怨和袒露心声不同。单纯的袒露心声,没有构建起一个“受害者、加害者和同情者”的三角关系,这时倾诉者只是在如实地讲述自己的感受,没有一点修饰,也没有希望倾听者给自己一些什么固定的回应,这时倾听者主要就只是在陪伴,而且倾诉者在倾诉时自己常常会恍然大悟,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。

    相反,抱怨者会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,也会扭曲加害者的事情,同时会对倾听者有很强烈的期望,期望倾听者能同情自己,和自己一起谴责加害者。这时倾听者就会感觉到有一种压力,好像必须得同情抱怨者似的,否则自己会内疚,觉得自己也不是好人了。

   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治疗师,做一个中立的倾听者,而不加入“受害者、加害者和同情者”的这个游戏,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   如果你是在生活中,那么,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聆听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,你可以逃走,你也可以直接对抱怨者说“No”。如果你不去参与那个游戏,抱怨者就得去面对其痛苦,而痛苦,常常是帮助人直面真相的最好的动力。如果没有痛苦,甚至还有同情者抱慰自己的受害者角色,那又何苦要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呢?

    如果发现自己是抱怨者,就需要好好去看自己抱怨所营造的游戏,好好去看自己的恐惧。所以:遇到这样的问题,你能做的就是这样。

首先问自己:

1 她抱怨的问题是希望得到解决还是只是抱怨而已。
2 如果只是抱怨,同时这么多负能量加在你身上。
你可以委婉的告诉她你的感受。
同时明确的告诉她,我很珍惜你这个朋友。你抱怨的事情,我已经告诉过你解决方法,如果继续抱怨,我感受不好,所以希望你能体谅下我的感受。
3 可以帮助她分析她是否陷在这个抱怨的游戏中,如果是,告诉她你的感受,同事不要参与这个抱怨的游戏。

希望对你帮助!


    以上为全部内容